未来晓梦闭关十年,出关就轻描淡写的弄死同门,就是如此。
在道家眼里,生死都只是一种状态罢了。
就如《道德经》中所说:“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;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”,认为善恶是人的主观定的,没有善恶。
所以有道之人不存善恶之心,他们做事是以天道为准则来做。
所以才有:“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,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。”
有善恶,就有分别心,有高下,必会带来烦恼,这一定不是道!
以前高景很想入道家,但经过这些年的熏陶,却没这种心思了——毕竟他接受过受到儒家影响的现代教育,有自己的道德观念,是非标准。
这也是他离开小圣贤庄,避开鹖冠子的原因。
没想到最终还是被找到了。
……
从马车搬下小案,铺下草席,高景恭敬的请鹖冠子坐下。
历史上的鹖冠子如何不去评价,但这个世界的鹖冠子……打遍了百家,连阴阳家的老巢都打进去过。
道家掌门信物雪霁,一直在他手上,直到死遁才落到逍遥子手上,不过五年后应该会落到天宗。
高景不得不恭敬!
鹖冠子走到草席前,没有急着坐下,而是道:“我听说有一种人,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,席不正不坐,割不正不食,谓此‘君子方如是也’,你说可笑不可笑?”
我去!上来就开骂儒家的“礼”?
高景表面上淡定,微笑道:“我也听说兰陵曾经有一位儒生,衣冠不整齐,时常不穿鞋履,混迹在耕地,游荡在泥泞之中,却从来没有儒生指责他。”
高景说的儒生,正是荀子!
曾经荀子在楚国兰陵当县令,那时候的兰陵是楚国境内儒学昌盛的地区,常常能够看到穿着楚服的士子们谈论着孔子经典,引经据典,展开争辩。
而作为儒家表率的荀子,常常穿着朴素宽松的衣裳,坐着牛车游荡在兰陵的各个乡邑里,他有些时候不穿鞋履,就行走在耕地泥泞之中,偶尔与这里的百姓交谈起来,常常留宿在他们的家里。
那个时候的儒家重礼重到了魔怔的程度,就是死,也要衣冠整齐,不能死的不合乎礼。
但荀子身边总是聚集着一大批的弟子们,随时向他请教学问。
就是因为荀子达到了“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礼法的规矩”的境界!
鹖冠子跟荀子很有交情,自然知道这件事,沉默了一下,又道:“我还听说过一种人,一边说着“君子固穷”这样的话,一边却苦苦追求做官。
一边说着“农,国之根本”,一边又轻贱农事,称“非士所为”。
嘴里说着“以礼治国”,效法先王,却又说“刑不上大夫”……你说这种人可笑不可笑?”
骂的真狠啊!
高景的笑容勉强保持着,道:“这样的人我也听说过,嘴里说着求“无欲”,却在求“无欲”之欲,口中喊着“学不可传、业无可援、惑莫能解”,却满世界跑着收弟子……”
这是庄子的理论。
庄子在《知北游》中说“道无问,问无应。”
《达生》里说:“芒然徬徨乎尘垢之外,逍遥乎无事之业。”
《天地》里说:“三人行而一人惑,所适者犹可致,惑者少也。二人惑则劳而不致,惑者胜也。”
总而言之,庄子认为“道”是不可传的,“业”是不可援的,“惑”是不可解的。
鹖冠子皱了皱眉,张口还要再说。
高景连忙抢先道:“道家,禽兽不如也!”
典庆跟焰灵姬一直在一旁听着,前面虽然听不明白,但也能感觉到双方在唇枪舌剑的争论。
但高景突然明目张胆的骂出“道家,禽兽不如”这种话,还是吓了他们一跳。
鹖冠子眉头飞的老高,头上的鹖毛都挺直了。
高景连忙道:“乌鸦反哺,仁也!鹿得草而鸣其群、蜂见花而聚其众,义也!羊羔跪乳、马不欺母,礼也!蜘蛛罗网以为食、蝼蚁塞穴以避水,智也!鸡非晓而不鸣、燕非社而不至,信也!
仁,义,礼,智,信,乃是天理,儒家循之,道家弃之,岂非禽兽不如?”
鹖冠子顿时无言以对,默默的看着高景:“你是儒家弟子,还是名家弟子?”
高景微微松了口气,行礼道:“儒家高景,见过鹖冠子师叔!”
同样的话,同样的礼,但意义不一样了。
鹖冠子叹了口气,整个人都萎下来了:“你就这么看不上道家?”
高景连忙摇头,道:“师叔说的哪里话?在我看来,儒本是道,道亦是儒。”